漫话海绵城市(4)
日期:2015-12-17 发布人:
生物滞留池

海绵城市建设与其说是技术创新,不如说是理念转换,将以前用大型的、结构性的控水措施来调控雨水的思路,转换为师法自然、回归自然的思路,使场地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及其后都能够模拟开发前的水循环状态。这种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形式就是生物滞留池。
生物滞留池是一些不同形状和规模的浅洼地,可以接受地面径流并使之渗透进入土壤。它利用植物、细菌和土壤的化学性质、生物特性和物理特点来控制景观中水的总量和质量。
l如何控制雨水量

截获:通过植物的叶片和根茎或土壤截获雨水或径流,随后集中收集到生物滞留池中。
渗透:雨水在土壤中下渗——这是生物滞留池的主要功能之一。
蒸发:植物、土壤表面和池中的水通过蒸发回到空气中。生物滞留池的目的在于使浅池中的水蒸发量最大化。
l如何控制雨水质量

沉淀物:当水存于生物滞留池时,池中悬浮的固体和颗粒通过重力作用沉淀下来。

过滤:径流在通过土壤和植物根系纤维时,过滤了水中的颗粒;

同化作用:植物可以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。通过植物的吸收、挥发、根滤、降解、稳定等作用,可以净化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,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。

吸附:溶化的物质被吸附在植物根系、土壤颗粒、土壤腐殖质或有机物质表面,通过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对胶质固体发生作用,从而紧紧地“锁住”污染物。

沉降与分解:通过土壤微生物对化学物质及有机物进行分解。
接下来,我们要说说“海绵”景观,敬请关注。

